教育局信息工作总结

总结 时间:2023-07-11 浏览
【www.daguanqiang.com - 总结】

  今年,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州教育局认真按照省、州政府关于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紧紧围绕教育中心工作,按照公开、公正、规范、高效、便民、廉政、勤政的要求,以依法公开、真实公开、规范高效、强化监督为原则,不断拓展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创新形式,完善公开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以十大教育工程及“9+3”计划为抓手,全力推进今年全州教育工作任务的完成。

  一、基本工作情况

  一年来,围绕信息公开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局调整充实了由局“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政务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同时把政务公开工作分解到有关科室和人员,强化“一把手主要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到科室,落实到人员”的工作机制。以办公室为枢纽,贵州省教育厅政务公开网、黔西南州教育网、黔西南州政府信息公开网及金州黔西南等为平台的工作网络。各科室主动将本部门工作同政务公开挂钩,由办公室统一协调各项工作,确保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制定工作计划。为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序推进,我局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制定工作计划,经费有保障,有必要的办公条件,确保了我局政务公开、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强化教育培训。电教科通过多种形式对全局各科室进行信息上传及维护等业务培训,及时将各类信息在网上进行公开。

  (四)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宣传力度,使干部职工知晓哪些信息要公开,哪些信息要依申请公开,哪些信息不能公开,并掌握了政府信息公开基本常识,提高专业能力。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确定主动公开信息。确定了信息公开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部门领导、机构职能、规划计划、法规文件、重大建设、重大会议、行政事业性收费、行政审批、其他信息等在规定时限内主动公开相关的政府信息。其中属于主动公开的信息,主要通过贵州省教育厅政务公开网、黔西南州政府信息公开网、黔西南教育网、金州黔西南等网络及州教育局一楼公示栏等方式进行及时公开。

  (二)明确重点公开政府信息。把事关人民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局机关制定的涉及经济、公共服务和行政许可等规范性文件,贯彻落实州政府的工作报告、省、州重点督查的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中涉及教育工作的推进情况,教育改革与发展计划和完成情况以及 “9+3”计划、招生政策、教育收费标准、校舍安全工程、学校安全、学生资助、营养餐开展、表彰决定及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公示、优先发展教育的意见等教育信息作为公开重点。

  (三)严格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建立了《黔西南州教育局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按照《保密法》的要求,印发了信息发布保密审查制度,全局所有科室的网络信息发布稿件需由各科室联络员报科室负责人审核后,再报局办公室审签,实行严格的“三审”制工作规范,确保信息公开的安全、及时、准确。一年来,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没有发生泄密事件发生。

  (四)公开的主要形式、发布情况。对于主动公开的信息,我局主要采取网上公开、本部门政府信息刊物公开、公示栏公开等几种方式。具体情况为:一是利用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公开政府信息;二是黔西南教育网、《黔西南教育》、信息公开栏、电视媒体等方式公开政府信息。今年,在州人民网站公开信息30条,在“贵州教育网群黔西南教育网”发布信息143条,在“中国金州.黔西南教育局”网站发布信息218条。公开查阅点击人数35000余人次,网站中的政府信息公开专栏页面访问量80000余人次。

  (五)行政审批、非行政审批及便民服务处理情况。确定予以保留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有民办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学校设立许可、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非民办学校登记许可、州属初中的开办、停办合并、搬迁审批等,一年来,共受理了3件行政审批、非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为推进和完善州政务中心建设,我局明确民办教育科、人事教育科、基础教育科、职业教育科四个科室及领导对民办学校设立许可、高中教师资格认定、中专技校教师资格认定、非民办学校登记许可进行受理、承办、审核,并明确了受理人、审核人、批准人等内容,明确一位同志负责州政务大厅工作,州教育局于今年6月已将行政审批事项、非行政审批事项、便民服务详细信息表登记表,办理人员及流程图报州政务服务中心进行公示。今年,共处理舆情信箱88条,其中省长信箱3条,厅长信箱18条,州长信箱29条,政务中心网民留言38条,比去年多21条。

  一年来,我们虽然开展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为建设服务型机关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继续努力。

  今年以来,我局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要内容,以扎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 “文化惠民”工作的总目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继续扎实推进“九个一批”工程实施,有力促进了全州文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主要工作开展完成情况

  (一)着力加强广播电视新闻宣传

  今年,黔西南广播电视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认真抓好新闻宣传工作。圆满完成了省“两会”、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州委常委会、州委中心组学习会、全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省州主要领导重要考察调研等重大会议及活动宣传报道,开设了《共筑中国梦 同步奔小康》、《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向惰政宣战 做勤政先锋》、《美德金州 榜样力量》、《乡村能人访问记》、《群英榜》等10余个专栏。电视新闻,1至6月,《黔西南新闻联播》共发稿1708条,时长3800余分钟;1至5月,在央视《新闻联播》发稿2条,新闻频道发稿18条,在《贵州新闻联播》发稿128条,位列全省第8位。广播新闻,107.9采取与广西百色,云南曲靖、红河广播媒体联络,采用四台同步直播的方式,共同推出了50多分钟的特别节目。充分利用音频直播、新闻报道、直播节目等手段和方式加大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 宣传力度,峰会期间,直播3场,时长共计540分钟;策划特别直播节目3期,共计180分钟;编发、采制稿件71条。1至6月,《金州之声》制作播出181期,发稿3982条,时长3620分钟。到5月止,广播共向省台送稿 102条,采用55条。

  民生节目《金州新视线》在栏目中开设了“民意直通车”版块,采访报道了一批有影响、有实效的新闻,今年共采编播发新闻850多条。

  民语节目截至6月20日,广播《民族之声》171期,电视《黔西南布依语新闻》28期,《黔西南苗语新闻》28期,播发稿件270多条。

  社教文艺类节目,1至6月, 88.3 和107.9每天直播十六档,录播节目四档,《周三行风热线》《出行大家帮》《卿卿可乐吧》等栏目深受广大听众的好评。根据严尚凯的先进事迹创作的广播剧《小师傅》获2014年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填补了黔西南广播电台自开办广播业务以来,没有原创广播剧的空白。1至6月共制作播出电视栏目《健康》26期,时长395分钟、《金州房产报道》26期,时长390分钟。

  (二)着力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抓好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实施建设,争取到“两馆一站”免费开放中央补助经费840万元;兴义市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免费开放资金、兴义市何应钦故居陈列室免费开放资金78.69万元;继续实施完善兴义市、安龙县等县(市)的3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2个社区文化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9个社区活动室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投资245万元,实施了3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维修改造工作;投资190万元实施了兴义市图书馆、安龙县图书馆和望谟县文化馆、普安县文化馆的设备购置工作。二是按时完成20**年文化文物统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完成文基表和快报表上报工作。三是抓好广播影视传播能力建设和管理。继续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截至6月30日止,全州共发放安装2014年度直播卫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接收设备7448余套;广播电视“户户通”工作于6月27日通过国家和省同步验收小组验收;下达了“广播进村寨”工程补助资金;争取国家和省广电局的支持,建设全州广播电视监测监控平台,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提供有效的监管手段;获批建设普安南山坡、安龙桅峰山、册亨板年三个广播电视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加强广播电视广告管理,加大广播电视公益广告的制播力度;四是继续实施好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完成电影放映6478场,占全年放映场次13164的49.21%。

  (三)着力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指导

  组织和指导开展“美丽金州.欢乐乡村”春节文化活动、第二届“万峰林峰会”相关活动、“文化三下乡”、顶效镇楼纳村“好花红开秧节”等各类文化活动;组织文艺队伍赴兴义市南盘江镇,安龙县洒雨镇,晴隆县光照镇孟寨村等偏远乡镇、山区作慰问演出活动,现场传播群众文化;组织业务骨干到安龙县毛草坪小学,为边远山区的留守儿童上艺术普及课,并向留守儿童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继续开展对万峰林民族学校的“民族文化进校园”艺术培训,派出骨干馆员长期进校开展教学帮促;在安龙县毛草坪小学设立“黔西南州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站”,进行文艺业务指导;组队参加州妇联举办的“巾帼建功”合唱比赛,获全州第一名;协助配合完成cctv全国“两会”特别节目录制;承担州委主办的黔西南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民意直通车”的演出任务,组织并带领演出队伍到全州各县、市(区)村寨演出;举办了“黔西南州文化馆电子琴基础培训班”、“黔西南州文化馆二胡基础演奏培训班”、“黔西南州首期现代民间绘画培训班和“黔西南州合唱指挥培训班”,免费培训学员共计400余人;配合完成了浙江宁波与我州联合举办的“黔甬心连心·共筑中国梦”演出;积极响应州委宣传部号召,王民杰等13位业务骨干加入“黔西南州文化志愿者”行列,为黔西南州乡村学校少年宫作文化辅导服务;协助cctv在兴仁县鲤鱼坝完成特别节目录制;州文化馆选送的《贺喜堂》、《卜嘿当》两个民族节目入选由文化部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原生态民歌大赛”决赛。

  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和年度工作目标,充分发挥部门职能,突出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县科技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我县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实现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四连冠”,同时荣获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县”称号。

  一、今年科技工作情况

  (一)项目申报成果显著。根据上级有关申报科技计划项目要求,结合全县科技创新实际情况,对企业申报的科技项目坚持“认真筛选、严格把关、择优申报”的原则,对技术创新强、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广阔的科技项目,积极向上推荐,得到了国家、省、市科技主管部门的大力帮扶和支持,今年,共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6项,获得无偿补助资金近2000万元。史丹利公司“农业用功能型海洋生物产品开发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被列为山东省自主创新专项,获得无偿补助资金1000万元;金正大公司“中低品位磷矿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被列为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专项,获得无偿补助资金300万元。鉴定省级科技成果14个,其中,13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域国际先进水平。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是今年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优秀成果;获得市科学技术奖15项,其中16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我县获得4项。

  (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积极引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组建研发机构,加强产学研结合。今年,金正大公司组建的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了现场评估和答辩;史丹利与美国普渡大学、中讯通与韩国世宗技术转移中心、金研设备有限公司与浙江理工大学等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力士德公司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复审,金沂蒙生物科技公司、山田公司、福瑞达公司被新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7%,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1.9%,均居全市前列。

  (三)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突破。今年,我县被确定为全国22个“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之一,在专家组评审中位列第15位,我省仅有2个县区入选。卡特重工、常林机械2家企业入选首批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单位,获得20万元资助资金,并率先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制定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有效提高了知识产权对企业经营发展的贡献水平。1-9月份,全县申请专利225件,其中发明专利66件,授权发明专利55件,同比增长66.67%。推荐3项优秀发明专利项目参加国家、省专利奖评选,推荐37项专利项目参与市专利奖评选,其中有2项专利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9项专利获得市专利奖,获奖数量居全市各县区之首,居历年之最,显示了临沭县近年来知识产权工作不断提高,促进了全县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加强。

  (四)农业科技服务持续推进。继续实施农村科技培训、农村科技信息“双通”、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特派员等科技惠农、强农工程,切实提高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举办各类培训班14期、科技大集2次;入网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5个,“双通”工程会员达到7000余人,手机用户达到3000余人,帮助农民解决信贷资金200万元;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基地达到39处,其中市级3处;推广新技术、新成果30余项,引进新品种9个,培训农民2万余人,为农民直接增加收入6000万元。

  (五)招商引资工作全面完成。通过加强与行业协会联系,寻求项目信息,联系企业商会挖掘招商资源,拜会领军企业寻求投资信息,与高校院所合作寻求技术转移等措施,我局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目前,我局招引的“山东龙狮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已签约并开工建设,固定资产投入1.8亿元,顺利完成20**年度招商引资任务。自8月份以来,电子信息和新材料推进小组外出考察招商15次,邀请外商来沭实地考察20余人次,洽谈项目8个,有签约意向的项目6个,目前已有2个项目开工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今年,我县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我县科技型企业少,企业自主创新基础差、能力弱,需要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二是科技投入与科技发展规模还不相适应,科技经费较往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科技创新快速发展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三是科技队伍结构与科技进步不相适应,科技人才缺乏,存在引入难、留不住的问题。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