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农业产业转型跨越发展的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报告 时间:2023-02-28 浏览
【www.daguanqiang.com - 调查报告】

  磨盘岭是XX县史村镇西海村的一个旱垣疙瘩,距离县城15公里,因其状如磨盘而得名。10年前,磨盘岭是一个“种一葫芦收一瓢”的贫瘠之地,当地农民在岭上靠开荒造出一些小块梯田,遇到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亩收入也不过400多元。20**年,XX县立足农业自然优势,开始大力发展以大棚蔬菜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2008年,磨盘岭已经成为辐射周边17个村庄、2万农业人口,建有1500栋蔬菜大棚,集特色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四位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被誉为“磨盘岭模式”,在全省推广。2010年,磨盘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蔬菜大棚3500栋,土地亩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00元。2011年4月,在“磨盘岭模式”的带动下,XX县大棚总数已达到6000栋、3万亩,连片建棚村达到62个,仅大棚产业一项就可为农民年创收3.5亿元,全县建棚户人均收入超过10000元,是山西省2010年农民年人均收入的2.2倍。如今,站在磨盘岭农民公园的制高点上放眼望去:河槽内绵延10公里的数千栋大棚宛如一片银海,泛出耀眼的光芒,蔚为壮观;过去广种薄收的山腰梯田如今被成片的甜柿林和金黄的油菜花覆盖;沟壑中,上百个红白相间的双孢菇窑洞门星罗棋布……XX县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磨盘岭模式”,相继被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山西电视台和《山西日报》等数十家媒体报道,吸引了来自10余个省、市的参观团到磨盘岭参观学习。

  一个穷沟僻壤的旱垣疙瘩是凭借什么变成了农民致富的“金疙瘩”的?一个没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地方是凭借什么实现科学发展的?磨盘岭巨大变迁背后的秘密是什么?

  探究一:政府扶持、项目支撑,强力推动大棚产业规模化发展

  XX县位于临汾盆地南端,县域面积437.9平方公里,辖5镇2乡,158个行政村,23.5万人口中有19.5万是农业人口,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多年来,曲沃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下,农民增收渠道不宽,成为制约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01年,XX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发展大棚蔬菜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头等大事来抓,提出了“以磨盘岭为示范点辐射带动全县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新思路,由此揭开了曲沃农业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的序幕。

  一是解放思想促动。解放思想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传统与现代、保守与进步观念的大碰撞,这也是XX县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起步阶段遇到的首要问题。以前,不少农民曾自发地种植过大棚菜,但受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赔了钱。因此,群众中流传有“要想穷得快,就种大棚菜”的说法。广大农民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不愿意冒发展大棚蔬菜的风险。为打破束缚思想的坚冰,县委、县政府先后组织100余名农民赴山东寿光考察学习,让他们亲身感受现代农业带给农村的巨大变化,带给农民的巨大收益。同时,在磨盘岭下的西海村首先动员和扶持了31名有眼光、善经营、积极性高的农民种植大棚菜,当年建棚、当年收益,在磨盘岭建起了全县第一个大棚蔬菜种植示范区,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播下了第一粒“种子”。

  二是项目捆绑拉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和规模优势很难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仅仅依靠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自身的投入,力度显然不够。为此,XX县大胆探索发展设施农业资金投入的新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的原则,对农业、水利、交通、电力、开发办等部门的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全县所有大棚规划区的基础设施全部由政府出资兴建,让农户真正看到了县委、县政府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的决心,坚定了他们发展大棚蔬菜的信心。在磨盘岭周边“开发办搭框子,水利局埋管子,林业局镶边子,农业局填瓢子,农机局上机子,畜牧局建圈子”,XX县展开了大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磨盘岭周边的17个村被列入磨盘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现代蔬菜大棚1000栋,XX县初步实现了大棚蔬菜产业由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的跨越,农民单棚最高年收入达到了4万元。

  三是资金扶持推动。建设一栋蔬菜大棚需要一次性投资的数额较大,对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来说很难筹措到。在磨盘岭建棚初期,建设一个普通拱棚需要资金16000元,县委、政府向每个建棚户一次性无偿补贴资金8000。在大棚产业发展阶段,政府协调县信用联社向建棚户提供3万元的贷款,县财政一次性向每栋棚补贴2000元后,再补贴1000元的贷款利息。在大棚产业规模化发展阶段,政府协调县信用联社向建棚户提供5—9万元的贷款,在老棚区内新建50栋以上的,每栋补贴2000元;在集中连片区新建100栋以上的,每栋补贴3000元;在集中连片区新建200栋以上的,每栋补贴5000元;在集中连片区新建300栋以上的,每栋补贴10000元。

  四是技术服务带动。没有技术支撑,就没有大棚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此,XX县一开始就从山东省寿光聘请了种菜经验丰富的专家常驻项目区,为菜农提供技术服务。目前,已经与多个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联系,成为他们的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和蔬菜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的项目基地。先后引进优良蔬菜新品种80余个,确定推广品种59个;推广防虫网、嫁接、套种、无土栽培、微滴灌、水肥一体化等适用技术30余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如今,XX县在磨盘岭上建了一所大棚技术学校(服务中心),从山东寿光聘请了三名技术专家入驻园区常年授课,把15名农民技术员和180名大棚联络员分成3个技术指导组,建立起了“服务中心—联络员—大棚户”三级服务网络,配备了两辆“大棚110”科技服务车,为全县所有大棚种植户提供全天候、专业化的科技服务。仅技术服务一项,每年县财政将支出费用达100万元。

  在党委、政府的规划、扶持和引导下,XX县在2001年至2010年连续启动了5期大棚区建设工程,累计投资1亿元,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磨盘岭为中心,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2公里,占地万余亩的大棚蔬菜产业带,大棚蔬菜的产值占到全县经济作物总产值的1/3以上。

  探究二:乡镇引导、协会服务,助力大棚产业向现代农业迈进

  在大棚产业不断升级换代的过程中,XX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XX县大棚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规模化发展、协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以乡镇为单元引导大棚产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迈进。

  一是乡镇着眼长远搞引导。早在磨盘岭发展蔬菜大棚之初,史村镇党委、政府就根据县上的要求,一方面指导村级组织采取土地入股、置换、租赁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民为发展大棚蔬菜一次性调整好长期用地。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建棚户及时掌握大棚蔬菜产业的前沿技术,组织镇、村干部和蔬菜科技示范户到山东寿光参加国际蔬菜技术博览会。十多年来,由于紧跟市场需求,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磨盘岭蔬菜大棚建设持续升级换代。2009年,史村镇党委、政府及时组织建棚户学习借鉴寿光第五代大棚建造技术,设计建造了适合曲沃气候特点的“新五代”蔬菜节能日光温室,比上一代大棚增产20%以上,农民经营一个生产周期,收入最高可达到4.5万元。2010年,史村镇党委、政府出面协调县农发办投资200多万元,在磨盘岭兴建了工厂化育苗大棚,这不仅能让菜农根据市场价格调整蔬菜上市时间,还可以实现一年三种三收,为大棚户增加经济效益达到30%。

  二是协会倾心服务闯市场。为了推动园区规模化发展,磨盘岭项目区还以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和合作社的形式,实现了分户生产与规模经营的有机结合。他们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生产大户组建了星海蔬菜协会、日本甜柿合作社、双孢菇研究所等多个专业经济组织,培育了230余名经纪人队伍,实行了“公司化”运作:会员与协会签订合同,农民通过蔬菜协会购置到价格低廉的生产资料,进行标准化生产,以较高的价格经过协会统一出售产品。在协会的统一管理和运作下,磨盘岭一带成了全国较大的黄瓜、苦瓜生产基地,各地的客商纷至沓来,产品远销河北、北京、西安、内蒙等1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

  三是菜农精细管理创品牌。在磨盘岭园区,农产品全部推行了标准化栽培技术,专业协会和合作社为菜农编发了《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技术规范》、《绿色食品蔬菜标准》等技术资料,按农时季节逐项分解,制定了统一的《技术操作一览表》。农民技术员对磨盘岭园区的农产品全部建起了田间管理档案,详细记录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他们还聘请省农科院和市农业局的专家对果蔬质量进行定期监测,实行了农产品身份管理和质量可追溯制度。磨盘岭生产的苦瓜、樱桃西红柿、黄瓜、甜柿等15个产品在完成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后,成功注册了“磨盘岭”商标。目前,园区的农产品已经全部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果蔬包装年加工能力达到了30万公斤。

  探究三:支部先行、党员示范,让党旗飘扬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上

  经过几年的努力,磨盘岭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的蔬菜大棚发展迅速,蔬菜种植户由31户带动到了3000多户,大棚村由2个行政村发展到17个,面积最大的村达到了户均1亩棚,单棚面积也由0.6亩扩大为1.6亩。在磨盘岭的辐射带动下,XX县蔬菜外销量占全县蔬菜总产量的80%以上,在销售旺季仅黄瓜的日销售量就达到了40万公斤。

  一是支部承诺办实事。在全县最早建棚的西海村,党支部一班人在寿光三元朱村参观时,真切地感受到了“黄土变成金”的现实。回来后,连续召开支部大会讨论酝酿,他们感到,虽然发展大棚蔬菜有县委、县政府做后盾,但是如何把村民组织起来依然是个大难题。最后形成决议:支部带头先给群众干出个样子来!靠着党支部凑来的钱,西海村先后组织了3批60余位村民到寿光学习种植技术。在联帮单位县农业开发办的支持下,村党支部向村民承诺了“四个条件”:一是把村党支部建在大棚建设工地,支部成员轮流值班,棚建不成不撤离;二是做好土地调整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花村民一分钱;三是请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最新建棚模式设计施工,保证建棚质量;四是组建星海蔬菜协会,采用“协会+农户”的模式,为建棚户提供设施配套、物资供应、技术指导、信息反馈等全套服务,彻底解决了建棚户的后顾之忧。当年,西海村就建起大棚31栋,单棚年收入达到2万元,是种植粮食收入的40倍。群众建棚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现在,仅有260户的西海村建起大棚220余栋。群众高兴地说:“跟着支部走,致富不用愁。”张范村的蒋跟虎以前是村里的老光棍,父母残疾,家庭十分贫困,兄弟三人中两个给人作了上门女婿,自己30多岁了还讨不上媳妇。2007年,在村支部和党员的帮助下,蒋跟虎建了两栋大棚,靠种大棚菜成了致富能手。 2009年,一位到张范村参观学习的姑娘看中了憨厚朴实的蒋跟虎,主动到村党支部请支部书记王哲华牵线当红娘,在蔬菜大棚里举行了婚礼。过上好日子的蒋跟虎逢人便讲:“党支部就是俺心中的一杆旗,没有老支书和党员帮俺,就没有俺今天的好光景。”

  二是党员带头当标杆。经过几年的发展,磨盘岭大棚蔬菜升级换代势在必行。但是,群众已经熟悉了原来的模式,对新式大棚建设需要投入较大数额的资金存在很大顾虑,怕担风险,不愿意“折腾”。用群众的话来说就是:“挣得起,改不起。”“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张范村党支部在建棚工地召开了一次全体党员大会,并吸收部分建棚积极性较高的群众参加,让支委成员和党员先表态。一个会开下来,就有10名党员当面承诺当改棚示范户,还有5名党员承诺出钱、出工结对帮助群众建棚。党员阎红军带头召集了10名党员商议,每位党员自己先带头建2栋“新五代大棚”。在改建的工地上,每位党员都特意插上了一面鲜红旗帜。很快,张范村在河槽一带就建成“新五代大棚”53栋,成为全县首批改棚户。改棚带来了显著的效益,群众看在眼里,服在心里,纷纷效仿。时隔 10年后的今天,当年靠党员帮扶改棚的村民吕宝义,现在不但家里种着2个新式大棚,还兼职在XX县南卫乡当建棚技术员,年收入10多万元,买了房和车,日子过的风风光光。秦岗村年过花甲的王红兵,儿子患病在床,家庭十分困难。王红兵想建一个“新五代大棚”来改变家境。由于资金不足,又不符合贷款条件,老人急得几乎要下跪求人。村支部书记计力耕听说后,主动联系了三位党员一起到信用社为王红兵担保贷了4.9万元,圆了老人建新式大棚的致富梦。

  XX县集十年之力,以磨盘岭的成功实践加速了全县农业产业转型跨越的步伐,在这个进程中,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它带给农村、农民的变化还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启示一:产业转型的过程就是群众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的

  过程。改革发展的历史证明,经济社会中的每一次大的发展变化,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磨盘岭今昔的巨大变迁也说明了这一点。没有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引导,群众的观念得不到转变、思想得不到解放,产业转型发展就无从谈起。产业发展了,思想就会更解放,眼界就会更开阔,发展就会迈开大步子。过去,好些村党支部开一次群众大会很难,大多数群众由于生活所迫在外打工。群众参与打牌的多、惹是生非的多、邻里之间闹矛盾的多、家庭不和谐的多,党群干群矛盾突出。现在大棚蔬菜发展起来了,不用出门就能挣到钱,一有事儿,群众主动就会来到党支部;闲暇之余谈论的不是种菜就是村里的发展,打牌玩麻将等不和谐的事情基本没有了;群众最关心的不是“西家长东家短”,而是蔬菜的品质和价钱。有什么事情,党员总是先带头干起来给群众做示范;村里有什么困难也总会有群众主动站出来承担。

  启示二: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

  过程。发展大棚事关群众利益,无论是调整地块还是修整道路,都要和群众商量,否则事情搞不成。原来一年很少开的支部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现在几乎成了每月的例会。无形中推进了农村基层组织民主决策的进程,增强了支部的号召力。现在,磨盘岭园区的17个村,凡是村里的重大决策,都要召开党员大会征求意见,让村干部、党员和群众真正坐在了一起、想到了一起、干在了一起。与此同时,在全县的每个蔬菜大棚建设区,党支部都会将党员的岗位责任、棚区的管理办法、拟办的实事、村里的开支等事项定期进行公示。可以说在曲沃,凡是大棚蔬菜产业发展迅猛的村,就是“四议两公开”制度落实最好的村。

  启示三:产业壮大的过程就是新一代农民素质整体提升的过程。随着大棚蔬菜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学会了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还学会了技术管理和产品营销。他们建起了大棚技术学校,建起了产品交易市场,建起了经纪人队伍,建起了工厂化育苗车间,建起了科技示范园区,建起了绿色产品生产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实现了一个农民从传统向现代、从落后到先进、从无知到文明的转变。

  启示四:农民群众致富的过程也是他们坚定信念跟党走的过程。忠实践行“三个代表”是党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力量源泉。说白了,谁能给群众带来实惠,谁能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自然就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在曲沃有好多农村支部书记都会感慨地说:“原来村里干事总是喊不来人,现在一招呼村委会里就挤得满满的,坐不下人。”2009年冬天,山西省遭遇了一场大雪灾,雪灾范围涉及全省大多数县份,曲沃也在其中。雪灾一来临,全县设在各园区的党支部就迅速动员,党员和群众在大棚区奋战了一整夜,全县数千栋大棚无一栋被风雪吹塌、压垮,被《山西日报》和山西电视台相继作为典型宣传报道。磨盘岭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产业升级、群众致富的过程就是党群、干群关系密切的过程,就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也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过程。磨盘岭上飘扬的党旗昭示了: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就会永远兴旺发达

热门文章